只接受发布货源信息,不可发布违法信息,一旦发现永久封号,欢迎向我们举报!
实名认证才可发布
货源分类
富荣货源网 > 餐饮行业新闻资讯 > 疫情防控专题 >  医周医事∣南开大学预测上海疫情或于5月底前结束;为什么大多数吸烟的人不会得肺癌?长期食用大豆坚果有助于降低老年人心血管疾病风险


医周医事∣南开大学预测上海疫情或于5月底前结束;为什么大多数吸烟的人不会得肺癌?长期食用大豆坚果有助于降低老年人心血管疾病风险

发布时间:2022-05-08 10:07:17  来源:网友自行发布  浏览:   【】【】【

医疗政策和医疗资讯

1.《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贯彻2021~2030年中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的实施方案》发布!

《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贯彻2021~2030年中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的实施方案》近日下发。《实施方案》要求,健全妇幼健康服务体系,保障母婴安全、促进儿童健康发展、防治出生缺陷,努力使妇女儿童平等享有全周期、全过程、全方位健康服务,不断提高妇女儿童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状态,增强妇女儿童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实施方案》提出,到2030年妇女儿童健康要实现12项主要目标:

  • 全国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12/10万以下,全国新生儿、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至3.0‰、5.0‰和6.0‰以下,地区和城乡差距逐步缩小;

  • 提供生育全程基本医疗保健服务,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达到90%以上,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和7岁以下儿童健康管理率保持在90%以上;

  • 预防和控制出生缺陷,婚前医学检查率达到70%,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目标人群覆盖率保持在80%以上,产前筛查率达到90%,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率和新生儿听力障碍筛查率分别达到98%和90%以上;

  • 宫颈癌和乳腺癌综合防治能力不断增强,适龄妇女宫颈癌人群筛查率达到70%以上,乳腺癌人群筛查率逐步提高;

  • 减少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艾滋病母婴传播率下降到2%以下;

  • 儿童常见疾病和恶性肿瘤等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疾病得到有效防治;

  • 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以乡(镇、街道)为单位保持在90%以上;

  • 0~6岁儿童眼保健和视力检查覆盖率达到90%以上,12岁儿童龋患率控制在25%以内;

  • 改善妇女儿童营养健康状况,预防和减少孕产妇贫血。6个月内婴儿纯母乳喂养率达到50%以上,5岁以下儿童贫血率和生长迟缓率分别控制在10%和5%以下,儿童超重、肥胖上升趋势得到有效控制;

  • 妇女儿童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提升;

  • 妇幼健康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省、市、县三级均各设置1所政府举办、标准化的妇幼保健机构。每千名儿童拥有儿科执业(助理)医生达到1.12名、床位增至3.17张;

  • 健康知识和健康生活方式得到普及,妇女、儿童及其照护人健康素养水平不断提高。

来源: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

2. 国家药监局发文规范肿瘤药研发

4月11日,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发布公开征求《双特异性抗体类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技术指导原则》意见的通知,旨在进一步引导和规范双特异性抗体类抗肿瘤药物的临床研发。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具有复杂的病理组织学和分子生物学机制。因此,针对单一靶点的单克隆抗体,往往不足以充分发挥足够的治疗效果。双特异性抗体是通过细胞融合或重组DNA技术制备的人工抗体,可以同时特异性结合两种抗原或同一抗原的两个不同表位。

指导原则显示,本次征求意见稿,分别从背景、双特异性抗体特点、确定合理的研发立题、临床研发中需要关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了阐述,明确指出双抗需在临床试验上体现相较于同靶点单抗及联用治疗方案的优势。这一指导原则将进一步规范同靶点不同治疗方案的竞争,有效减少同靶点联用方案和双抗之间的无序竞争。

双抗相较单抗或联用疗效更佳安全性更好,具有差异化优势。双抗能够识别并结合两种不同的抗原表位,从而桥联肿瘤细胞与效应细胞,介导其对肿瘤的靶向杀伤;或桥联两种不同受体,激活新的生物学信号。

目前有多家创新药公司双抗临床方案符合指导原则,康方生物的PD-1/CTLA-4 双抗AK104,相较PD-1和CTLA-4联合用药,在宫颈癌方面的疗效大幅提升。AK104用于治疗复发或转移性宫颈癌的上市申请已获NMPA受理,并获优先审评。康宁杰瑞PD-L1/CTLA-4双抗KN046联合化疗治疗一线晚期鳞状非小细胞肺癌的III期试验ENREACH-LUNG-01中期分析于今年3月到达预设终点。

来源:健康时报网

3. 中疾控发布居家隔离人员防控要求

中疾控日前发布居家隔离人员防控要求,涉及房间、居家隔离医学观察者管理、共同居住者防护三方面内容。

在对于房间的要求上,家中如果有多套房屋,最好单独居住;如果只有一套房屋,选择一套房屋里通风较好的房间作为隔离室,保持相对独立,且尽量使用单独卫生间,避免与其他家庭成员共用卫生间。如果条件不允许,最好不要选择居家隔离。另外,隔离房间应该通风良好,尽量避免使用空调,如使用空调系统通风时,应选择分体空调。房间内应当配备体温计、纸巾、口罩、一次性手套、消毒剂等个人防护用品和消毒产品及带盖的垃圾桶;室内应放置桌凳,作为非接触式传递物品的交接处,如送餐则需做好消毒。

在对于居家隔离医学观察者的管理上,应在卫生机构评估以及社区管理人员指导下进行居家隔离,居家隔离人员日常生活、用餐尽量限制在隔离房间内,隔离房间内活动无需戴口罩,离开隔离房间时要戴口罩,尽量减少与其他家庭成员接触,必须接触时保持1米以上距离。

需要注意的是,居家隔离的医学观察者需要拒绝一切探访,居家隔离期间不得外出,其他人员尽量不进入隔离房间;如因就医等确需外出,需经所在社区管理人员批准后方可,安排专人专车,全程做好个人防护,落实闭环管理。隔离者应按时向社区管理人员报告体温、症状等,并按照防控要求配合社区完成核酸检测。

对于共同居住者或者陪护人员,则需要一并遵守居家隔离管理要求,共同居住者与隔离者共处一室时,应规范佩戴口罩,并及时更换;与居家隔离者有任何直接接触,或离开其居住空间后,准备食物、饭前便后、戴手套前、脱手套后要进行双手清洁及消毒,并要保持居室通风,做好家居日常清洁和消毒等。

至于何类人员符合居家隔离要求,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官方社交平台解释称,根据现行的新冠肺炎防控方案(第八版)附件6,居家医学观察的管理对象为密切接触者和密接的密接中特殊人群、实施“7+7”的入境人员、出院后的患者和解除隔离后的无症状感染者以及其他经专业人员评估无法进行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的人员。

来源: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4. 我国干细胞制备技术获得重要突破

4月13日晚,国际学术期刊《自然》杂志发表我国干细胞制备技术重要突破,北京大学邓宏魁教授团队,首次在国际上报道使用化学小分子改变人类体细胞,获得新一代的干细胞制备技术,未来可用于治疗糖尿病、重症肝病、恶性肿瘤等重大疾病。

在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邓宏魁教授团队通过在人体皮肤细胞的培养液中,滴上几种化学小分子制剂,经过将近一个月的培养,人体皮肤细胞的结构和形状就会彻底发生改变,成为新型的人类多潜能干细胞,也被称为人类生命发育的“种子细胞”。这项新一代干细胞制备技术,是邓宏魁教授团队,经过十年研发,变化数十种技术路线,从50多万种化学小分子中筛选,得到的两个化学组合。

现在,邓宏魁教授团队用这种化学小分子诱导成的新型种子干细胞,已经进一步培养出了增强免疫力的人体血液T细胞和人体胰岛细胞,并且,人体胰岛细胞已经在大动物猴的身上取得实验成功,未来可用于治疗糖尿病。

来源:央视新闻

5. 南开大学预测上海疫情,或5月底前结束

4月13日,南开大学公共卫生与健康研究院也对上海疫情做出了研判,得出的基本结论是:上海市本轮新发疫情的发展,仍存在大的不确定性,或可期在5月底前结束。相较兰州大学4月11日预测上海在5月3日就能实现零新增感染,南开大学公共卫生与健康研究院的此次研判更为保守,南开大学认为上海疫情停时(即零新增起点)在2022年5月14日至5月20日之间(最迟在5月底前),目前其处于上升阶段。已在4月10日转入“受控”状态,其有效再生数的值为0.96,小于阈值1.0,随后一直下降到0.87。

兰州大学已经“收回”了对上海疫情的预测,其发布的上海新冠疫情预测文章内容目前只有五个字:正在维护中。而南开大学公共卫生与健康研究院在4月10日发布的对上海疫情的研判结论也与兰州大学接近:或可期在5月初基本平复。仅3天后,南开大学公共卫生与健康研究院就修正了他们的研判,将结论修正为:或可期在5月底前结束。

上海疫情走势依然难以预测,4月13日又新增2573例本土确诊和25146例本土无症状感染者,是3月以来新增本土新冠感染数量最高的一天,上海已经连续7天日新增本土感染数量在2万以上,本轮疫情本土感染者数量累计已超28万人。截止4月9日,上海本轮疫情累计感染者已超17万,4月10日至13日,又新增10万多感染者。4月13日,上海市本土病例出院737例。

以上海新冠感染者的新增速度,方舱医院建设速度将很难追上,而且随着适合建设方舱医院的场馆陆续改建完成,在哪里建也将成为问题。4月11日,上海已经将坐落于黄浦滨江的一幢17层写字楼改造为方舱医院,共改造出3650张床位。这也是上海首次将写字楼改造为方舱医院。

来源:医学界

6. 韩国产生三大疫情后遗症

韩国因新冠肺炎疫情产生了“疫情后遗症”:学生学习成绩下降、生活垃圾大幅增加、66岁以上老人贫困率居高不下……

韩国统计厅近日发布了“韩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履行报告书”。内容显示,2020年疫情暴发首年,成绩未达到基本学历要求的学生数量同比大幅增加,原因是上学和面对面教学受限导致学习不足。尤其英语和数学方面,高二和中三学生的英语成绩未达标率同比上涨5%和3.8%;而乡村学生数学成绩未达标率(18.5%)则高于大城市(11.2%),进而导致城乡区域间的差距扩大至7.3%,同比增加2.4%。

此外,由于疫情期间外卖和快递量增加,纸质垃圾同比剧增24.8%、塑料类垃圾也同比大增18.9%。

疫情期间,韩国66岁以上老年人口的可支配收入为1809万韩元(约合9.4万元人民币),仅为18~65岁人口的55.8%,66岁以上老年人口的相对贫困率也高达40.4%。疫情的唯一“利好”是空气质量好了——2020年度韩国微颗粒物浓度比2019年下降17.4%,为历史最低。

来源:环球时报

医学前沿

1.  为什么大多数吸烟的人不会得肺癌?

2022年4月11日,美国爱因斯坦医学院等在Nature子刊Nature Genetics发表研究论文,通过单细胞测序技术发现,一些吸烟最多的人可能具有强大的“自我保护机制”,限制吸烟引起的DNA突变,从而保护自己免受肺癌侵害。研究有助于识别和发现那些面临更高肺癌风险的吸烟者,从而对他们进行特别监测。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吸烟通过烟雾诱导正常细胞发生DNA突变而导致肺癌。但实际上并没有得到证实,因为无法准确量化正常细胞中的DNA突变。该研究的通讯作者Jan Vijg教授改进了单细胞全基因组测序方法,使得这一量化成为可能。研究团队使用单细胞多重置换扩增(SCMDA)技术分析比较了两种人群的正常肺上皮细胞的DNA突变情况,一种是从不吸烟者(共14人,年龄在11~83岁),一种是吸烟者(共19人,年龄在44~81岁),这些吸烟者最多吸烟116包·年(1包·年指的是每天吸烟包数×吸烟年数;例如每天吸烟2包,持续20年,则为40包·年),这19名吸烟者中有14人患肺癌,而这14名不吸烟者中有1人患肺癌。

研究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DNA突变(单核苷酸变异和小的DNA片段插入和缺失)会在不吸烟者的肺部细胞中积累,而吸烟者的肺部细胞中则积累了更多DNA突变。此外,在肺上皮细胞中检测到的DNA突变数量随着吸烟包·年数的增加呈直线增长,导致他们患肺癌的风险也随之增加。但有趣的是,当吸烟包·年数达到23之后,这种DNA突变的上升停止了。也就是说,那些吸烟最厉害的人,他们的DNA突变负担并没有相应的增加到最高。他们吸烟这么多却仍然没有患肺癌且生存这么久,是因为他们的细胞抑制了进一步的DNA突变积累,这种DNA突变的平稳状态可能是由于这些人有更强大的DNA损伤修复系统,修复了大量吸烟带来的DNA突变。

来源:梅斯医学

2. 长期食用大豆坚果有助于降低老年人心血管疾病风险

既往研究表明,健康的植物性饮食对心血管风险标志物有有利影响。植物性饮食富含多种不同的营养素,如不饱和脂肪酸(UFA)、纤维、植物化学物质、抗氧化剂和蛋白质。研究旨在评估食用大豆坚果对健康老年人血管功能和心脏代谢风险标志物的长期影响。研究招募了23位健康受试者(60~70岁,BMI:20~30 kg/m2),先后经历干预期或控制期,干预期每日接受67g大豆坚果(提供25.5g蛋白质和174mg异黄酮),控制期无坚果,各持续16周,中间间隔8周的洗脱期。

没有报告严重的不良事件,而且大豆坚果方案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在整个研究期间,所有受试者的体重都保持稳定。在干预期间观察到较高的蛋白质[3.1 能量百分比(En%)]和较低的碳水化合物摄入量(2.0 En%)。总脂肪摄入量相当,但饱和脂肪酸(-1.3 En%)、顺式单不饱和脂肪酸(-1.5 En%)和顺式多不饱和脂肪酸(+1.9 En%)不同。干预期后血清异黄酮浓度高于对照组。摄入大豆坚果后,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率增加了1.48%。两期的颈动脉反应性和动脉僵硬度没有差异。干预期时的血清LDL-胆固醇较低,而HDL-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浓度相当。最后,干预期受试者的平均动脉压(MAP)相对较低。

综上,作为健康饮食的一部分,长期摄入大豆坚果可改善内皮功能、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和平均动脉压水平,表明增加豆制品摄入量利于降低老年人心血管疾病风险。

来源:人民网

3. 根除幽门螺旋杆菌可使胃癌风险降低50%!

近日,发表在Gastroenterology杂志的一项研究,在高风险人群中评估根除幽门螺旋杆菌(Hp)治疗对胃癌发生率和致死率的长期影响。这是一项在我国南方胃癌高风险开展的前瞻性、随机、安慰剂为对照的临床试验。自1994年7月,共招募了1630位无症状的Hp感染者,随机(1:1)分组接受Hp根除治疗的标准三联疗法(n=817)或安慰剂(n=813),然后随访至2020年12月。主要终点是胃癌的发生率,次要终点是总死亡率和原因特异性的死亡率。

在26.5年随访期间,治疗组和安慰剂组分别有21位(2.57%)和35位(4.31%)受试者被确诊为胃癌。与接受安慰剂处理的对照相比,接受Hp治疗的受试者胃癌的发生率较低[风险比(HR):0.57]。在基线无胃癌癌前病变和无消化不良症状的受试者中,根除Hp的患者胃癌风险降低更为明显(HR分别是0.37和0.44)。此外,与安慰剂组527位持续性Hp感染的受试者中观察到的32例胃癌相比,成功根除Hp的625位受试者中只发现了16例胃癌(HR 0.46)。但是,两组的任何死亡终点之间都没有显著差异。

因此,根除Hp可能对高危人群有长期的胃癌保护作用,特别是对于没有癌前病变的感染个体。胃癌是全球第五大常见的癌症,是癌症相关死亡的第三大原因,东亚人群中胃癌的发生率居全球之首。Hp感染被认为是胃癌发生的最重要的风险因素。

来源:转化医学网

4. 适度锻炼能将罹患肠癌风险降低20%

英国科学家在最新一期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上发表论文指出,他们首次准确地确定了锻炼如何降低罹患肠癌的风险并减缓肿瘤的生长。研究表明,锻炼会导致抗癌蛋白白介素(IL)-6释放到血液中,帮助修复受损细胞的DNA,最新研究有望催生肠癌新疗法。

在最新研究中,科学家们招募了16名50~80岁之间男性,包括超重或肥胖以及不参加体育活动等有罹患癌症风险的受试者。研究人员先采集这些人的初始血样,随后让他们在室内自行车上以中等强度骑行30分钟,结束后立即采集第二份血样。作为对照,在另一天,科学家们在参与者休息之前和之后采集血样。

结果发现,与静息样本相比,运动后直接采集的血样中IL-6蛋白增加。科学家在血样内加入肠癌细胞,并在48小时内监测细胞生长。结果发现,与静息样本相比,运动后直接采集的血样减缓了癌细胞的生长速度,也减少了DNA损伤的程度,这表明锻炼可以修复细胞。研究人员估计,锻炼可将罹患肠癌的风险降低约20%。该团队计划开展进一步研究,以确定锻炼如何减少早期肠癌的DNA损伤,并提出预防该疾病最有效的运动形式。

来源:科学网

5. 每周2.5小时的快步走可以大幅降低抑郁症风险

近日,发表在Psychology of Sport and Exercise上的一项研究,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ISU)领导的研究团队发现,仅3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就可以立即改善抑郁症的两个关键特征,即抑郁情绪状态和快感缺失,改善持续时间超过75分钟。具体而言,每周累计2.5小时的快走比完全不运动的人患抑郁症的风险降低了25%;而只有上述一半活动量的人,患抑郁症的风险降低了18%。然而,在更高的运动量下,研究人员只观察到轻微的额外益处。简而言之,运动量不需要太多,就可以显著降低患抑郁症的风险。

研究表示,观察到的这些联系可以用一种以上的机制来解释,包括身体活动时的急性神经内分泌和炎症反应途径(如内源性大麻素系统)的激活、长期的适应性、大脑神经结构的改变以及包括改善自我认知和身体形象和更多的社交互动等。此外,环境作为体育活动和抑郁之间的潜在调节因子的作用也可能在发挥作用。例如,户外绿色植物可以降低患抑郁症的风险。

总之,这项荟萃分析发现,身体活动与抑郁症发病之间存在剂量反应关系。世界卫生组织(WHO)最近发布的身体活动指南建议所有成年人,包括慢性病患者和残障人士,每周至少进行150~300分钟的中等至剧烈强度的有氧活动。举例来说,相当于每周步行5次,每次60分钟,或者每周跑步3次,每次50分钟,又或者每周跑步5次,每次30分钟。

来源:中国生物技术网

声明:本信息来自互联网转载,本站仅仅分享信息不保证真实性、实时性、有效性、准确性,信息仅供参考。建议大家不信遥不传遥。如侵权请联系本站客服删除,谢谢!
责任编辑:
相关评论我来说两句
热门阅读排行
© 富荣货源网